跳到主要內容

Examples of bullshit statements, and bullshitters are selfish, lack self-confidence, and cowardly

 

The terms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re used carelessly by most people.  Statements that contain them are more than likely bullshit since we cannot know "everyone" or "everything."  The example of bullshit statements are "Everything is saying this," "He knows everything," "Everyone is doing this." we should avoid using these terms. 

I asked students to reflect on why they bullshitted in the past, these are the answers:

1. I want to appear smarter (more intelligent, more knowledgeable).

2. I want to fit in with a group.

3. I want to get away with something (such as not reading an assigned text, not preparing for class, etc).

Thus, when they bullshitted, their focus is on themselves, on the "I," and have no regard for anyone else or what is true. Thus when they bullshitted, they become very self-centered or selfish.  Moreover, they lack self-confidence, they fear if they didn't bullshit, they would look dumb, or they would not be accepted by a group.  They have no courage to just say "I don't know," or "I did not do what I was asked to do."  They are cowardly to admit the truth about themselve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蘇格拉底對話和《哲學之語》

蘇格拉底 年輕時對天文學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它們對人類生活沒有用處。 他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 正義、美德、和智慧。 可以說,他將哲學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對理論思辨或沉思的追求,而是一種實踐。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善?” 在對話結束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足蘇格拉底的定義。大多數讀過對話的人都急於得出結論 : 這些詞語沒有定義或普遍定義。 正義、美德或善是取決於個人。   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我們在日常對話中非常鬆散地使用這些詞語,並且我們假設我們對它們的含義有共同的理解。當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受到審查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不足。這種不足只暴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不足,和我們真的不明白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觀念。 在蘇格拉底的 《 申辯篇 》 中 , 他提到了向許多人提問,包括那些以智慧著稱的人,發現他們都聲稱知道他們實際上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驕傲和自負使他們無法承認自己不知道,相反,他們對蘇格拉底生氣並誹謗他。憤怒和誹謗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死亡。從這 《申辯篇》 中我們看到,自負是自省的敵人。此外,它阻止我們成為更有知識和更好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對話者身上。他密切關注其他人所說的話。 他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並尋求確認。 只有這樣,他才能進一步問問題。他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 而是他力求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並幫助他們澄清他們自己的陳述和理解 .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提出問題 .  這也是我們 《哲學之語》 對話的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 。由 雅克·路易·大衛 所繪(1787年)。圖片出自 維基百科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漢娜鄂蘭閱讀資料

  《責任與判斷》第四章    思考與道德思量   P218-219 擷取自:  《責任與判斷》,左岸文化出版 , 2008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Re: 動漫《影宅》觀後思考

Arthur ,你的問題表明你對這個問題考慮了很多。我沒有看過這套電視動畫《 Shadows House 》,無法加以評論。但是,我可以就您的問題提供以下這些想法。   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假設: 1. 靈魂的存在,靈魂是什麼。 2. 靈魂和身體是兩個獨立的實體。 讓我們這樣想:沒有“靈魂 " 身體就是無生命的物體; 但是沒有身體,我們怎麼知道靈魂存在呢?   在現代哲學 (modern philosophy) 之後,靈魂 / 身體問題被哲學家視為偽問題 (pseudo-problem) 。 至於約翰洛克的理論,他沒有談論本質 (essence) 而是 談論 屬性 (quality) ——物質物體的真實的或主要的屬性 (primary qualities) ——例如大小、形狀、位置、運動或靜止——這些被認為存在於物體本身中,以及次要的屬性 (secondary qualities) ——我們對它們的感知,例如顏色、觸覺、聲音、氣味和味道。這種區別與身體和靈魂之間的區別並不相同。 至於你的問題 7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 ,即是我們所說的“我 " 是和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分不開的。我們與生俱來具有某些特質,我們的自我認同是由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和與我們的互動所塑造的。反之亦然。如果我們不思考,沒有自己的思想,我們與影子並沒有什麼不同,影子不是獨立存在的。   非常感谢你分享你的想法。 看看 Arthur 怎麼想:  【 動漫《影宅》觀後思考 】 回到 THINK      回到目錄 Categories of Posts English Version: "Some replies to Arthur’s thinking about the TV Animation Shadows House" Arthur, your questions show that you have given the issue a lot of thought. I have not watched the Animation and cannot comment on it. However, I can offer these thoughts on your qu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