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人喜歡相互比較」的討論心得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心得:

  • 三則關於「人喜歡相互比較」的討論心得
 Grace: 人為什麼愛比較?

以下面是我清楚的、真實的面對自己問題的整理:

●● 1. 澄清概念●●

今天的主題 從李南南老師不斷的追問為什麼, 一直到最後 追出了長年困擾自己的 [焦慮] 的背後的問題, 竟然昰自己的害怕丟臉, 而害怕丟臉的背後 是自己 搞不清楚為什麼的自我標準 的這樣的概念..

 說明:

 回想回顧 自己的焦慮根源, 從小就有一個力爭上游的信念, 記憶中這信念 源自原生家庭,在 學生時代 總昰被耳提面命的要在人前抬得起頭..

 這些不也已經種下了一種比較的心態 ..

 因為那是 害怕 比不上人家 會丟臉.. 這樣的概念


 ●● 2. 設定判準●●

自我提問

我為什麼會設定這樣的標準造成自己的焦慮?

 說明:

記得小時候 自己就情理兼顧 做事情總是過度負責, 這樣的習性,讓現在 有年紀的自己 總是感覺疲倦異常。

 自然,它也是我焦慮的根源..

這是天性 ?或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嗎?

哲學之語 這堂課 幫助我 認清 並且看懂了這些現象...

 

 ●● 3. 發現真相●●

 自我提問:

 現在的你, 前面的路 知道如何明確的選擇了嗎?

 說明:

 真相背後的本質, 一切出在自己

 然而 發現真相之後的我, 轉個彎 眼睛不再蒙蔽, 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是該做出不同決定的時候了, 首先從丟包袱 開始 !

 ■■■

我的焦慮, 我真切的對自己說, 從正向的角度來看,  我發現了自己真正的核心問題, 接下來 投入 心力和精神, 努力練習 老師們 下的處方, 首先從心靈環保 的斷捨離 開始吧。■■■

 

Arthur 參與討論的心得

「人為什麼會相互比較,比較有什麼好,有什麼不好?」

l 「比較」是做出選擇前的一種前置行為(必然會發生的現象),也許靠理智(思考),也許靠身體反應(直覺)。

l 「比較」的定義:根據某個標準,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關聯的事物間,辨別高下、異同

1. 標準由決定?人、時、地。

2. 哪一種「關聯」?事、物

3. 高下、異同,本身帶有的「價值評斷」為何?上下、好壞、對錯

l 人因為自由意志而有所「選擇」(為或不為),而選擇的參考來自於「比較」。動物也會做選擇,但大多與「需要」有關,跟「想要」無關。

l 人透過已知物(概念),來瞭解未知物。故「比較」是人類必然會面對的現象。重點在於,如何利用「比較」幫助自身看清事實,進而做出適當的「選擇」。

l 錯誤的比較對象(人事時地物),往往是造成誤解或誤判的關鍵。

l 留意「比較」後,較好,跟較不好的判斷:

1. 標準為何?以何作為參考?

2. 「價值評斷」何來?

3. 會帶給當事人哪些實質影響?

4. 會呈現什麼感受?

l 把「比較」視為參考值,而非絕對值;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



Arthur 參與討論的心得之二
l 針對同學所提出與媳婦關係的「期待」--可以問問自己:

1. 能不能描繪出那個畫面--什麼樣的互動,代表家中很和諧

2. 家人間如果和諧」,妳會擔心自己什麼?擔心對方什麼?

3. 對於自己所描述的那些狀態,除了用和諧」這個形容詞外,還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詞,譬如:尊重我、信任我、看重我、肯定我的重要性;跟我在一起很安心、放鬆、開心...

4. 以上那些形容,依照重要性排列,哪些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5. 若想達到那期待,是我一個人就可以辦到,還是需要其他人配合?

6. 達到那期待的「責任」在誰?在自己(未達成會自責),還是對方(未達成會責怪或埋怨對方)?

7. 後來有提到「吃醋」,跟媳婦比較,自己擔心輸掉什麼?或失去什麼?

8. 對於擔心失去上述形容的那些,跟自己小時候的哪些擔心有關?

l 在比較時,可考慮採用「意義改觀法」或「情境改觀法」來幫助自己和對方找到當下行為的價值機會。譬如:

n 情境改觀法:
1. 下課後早(晚)點回家有什麼好?有什麼不好?
2. 何時細心比較好?何時細心反而不好?

n 意義改觀法
1.   父母希望你早回家的原因為何?想控制你,還是保護你?不相信你,還是不相信社會?(意義不同,處理的方式就不同)

2.   老闆挑剔你做事不夠細心,是因為他剛跟老婆吵架了?還是認為你其實有能力,卻常輸在粗心?還是你的特質根本就待錯了部門?(前者問題不出在自己,後兩者可用情境改觀法解決)。

l 想不開和放不下,常常是因為站的位置(角度)距離太近,時間太短,而讓自己在迷宮中費力打轉,始終走不出來。

l 參考書籍:《框架效應

 回到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回到哲學之語群討論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蘇格拉底對話和《哲學之語》

蘇格拉底 年輕時對天文學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它們對人類生活沒有用處。 他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 正義、美德、和智慧。 可以說,他將哲學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對理論思辨或沉思的追求,而是一種實踐。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善?” 在對話結束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足蘇格拉底的定義。大多數讀過對話的人都急於得出結論 : 這些詞語沒有定義或普遍定義。 正義、美德或善是取決於個人。   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我們在日常對話中非常鬆散地使用這些詞語,並且我們假設我們對它們的含義有共同的理解。當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受到審查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不足。這種不足只暴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不足,和我們真的不明白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觀念。 在蘇格拉底的 《 申辯篇 》 中 , 他提到了向許多人提問,包括那些以智慧著稱的人,發現他們都聲稱知道他們實際上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驕傲和自負使他們無法承認自己不知道,相反,他們對蘇格拉底生氣並誹謗他。憤怒和誹謗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死亡。從這 《申辯篇》 中我們看到,自負是自省的敵人。此外,它阻止我們成為更有知識和更好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對話者身上。他密切關注其他人所說的話。 他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並尋求確認。 只有這樣,他才能進一步問問題。他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 而是他力求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並幫助他們澄清他們自己的陳述和理解 .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提出問題 .  這也是我們 《哲學之語》 對話的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 。由 雅克·路易·大衛 所繪(1787年)。圖片出自 維基百科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在場與存在@存在感

  「存在感」是目前生活的流行用語,通常用來「非正面」描述某人的行為。例如,「他每天都要貼臉書或傳訊息,因為要刷存在感。」   以下僅摘錄 2021/11/27 《 哲學之語 》 群組討論 的幾句對話,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繼續和其他朋友們聊一聊。   Helen 首先開啟話題:「在社交團體中, 大家 聊得開心,我卻感覺無法融入,那 時 就會覺得沒有存在感。」   Nanan 問:「你所謂的存在感是甚麼?」 Helen :「在群體中自卑、沒有自信。」「在朋友或團體中聊天互動,幾句之後就無話可說,覺得被冷落、沒有存在感。」   大家 想一想,當我們使用「存在感」一詞,到底是甚麼意思? 在 《 哲學之語 》 的群組討論,此一話題同樣是借用日常使用的概念及語詞,來作為我們思辨對話的練習,並非為了尋求「存在感」定義。但是我仍然查了一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字典說明 , 提供大家參考 。 👉 存在感 Sense of presence 1. 身處特定地點或時間段的感覺。 2. 對自己當前存在的認識。 3. 對不可見實體(如上帝、靈魂等)的親近感。 4. 在虛擬現實技術中,使用者置身於模擬環境中的感覺。 Arthur 在11/27 群組討論之後 ,用心寫下精彩的心得及回響 :  👉 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另外,我有一篇「題邊話」,因討論後我正巧欣賞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原法語片名: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英語: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電影中一句對白提到「存在感」(英譯   prensence ),那又是甚麼意思呢 ? 喜歡電影的同學歡迎繼續閱讀 :  👉 我愛故我在 @ 《燃燒女子的畫像》 。 (啟瑤 2021/12/13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漢娜鄂蘭閱讀資料

  《責任與判斷》第四章    思考與道德思量   P218-219 擷取自:  《責任與判斷》,左岸文化出版 , 2008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