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中,漢娜.鄂蘭提出了這個問題:不道德的行為是否與無法思考(或者,我換一種說法,拒絕思考)是否有密切的聯繫?從她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答案是肯定的。
可怕的行為並不需要一個心理扭曲或墮落的人才能做出,如果普通人不運用自己的思考和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他們都有可能這樣做。道德判斷並不像遵循特定社會的一般道德準則那麼簡單。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簡單地遵守規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然而,當人類面臨災難性事件時,當沒有先例告訴我們該如何行動時,思考的能力就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她所說的思考是指自我反省。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我應該如何, 而不是盲目地將道德規則應用於個人的具體情況。大部分的人沒有花時間真正挑戰我們繼承的傳統和道德原則,以確保它們經得起我們自己的個人審查. 而意識到自我的偏見和習得的行為. 對於鄂蘭來說,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的——正是我們傾向於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斷,才會可能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
誠然,當我們的生存要求我們關註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務時,不斷的自我反省或自我質疑是很困難的。 因此,即使大多數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他們選擇不思考。因為遵循社會規範和道德規則要容易得多。從這個角度而言,它們保護我們免於思考,免於質疑它們的含義和適用性。 它們還保護我們免受經常引起我們焦慮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質疑。
在我們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一個逃避思考的例子。 我們使用諺語或成語——鄂蘭稱之為“陳詞濫調”來交流,而無需檢查它們的含義。 使用這些短語實際上是一種避免思考的形式。 在我們日常的談話中,這樣做並沒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當我們認真討論重要的事情時,它們的模糊性就變得很明顯,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它們的假設含義。
比如拜登當選後,就有很多假新聞稱他不合法,選舉舞弊猖獗。 那些製造假新聞的人有自己的政治動機。 那些幫助傳播假新聞的人可能沒有那麼積極,但他們沒有花時間或努力去檢查這是否屬實。 這種輕率的行為導致或至少促成了 1 月 6 日的騷亂,以及人們的死亡。
我絕不會將他們與艾希曼相提並論,但他們的粗心大意的後果是嚴重的。不經意間,他們可能導致了這些死亡。我無法推測那些傳播假新聞的人的動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沒有費心去思考,去檢查他們收到的訊息。他們可能不是故意傷害別人, 由於他們拒絕思考和無法思考,他們犯下了“不作為之罪"。
艾希曼是否平庸,或者鄂蘭是否被他在審判中的表現愚弄是次要問題. 更重要的是,鄂蘭是否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