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收到 Grace_ 2021/10/23 〈哲學之語〉討論心得 ,看見長長的文字我心想:這是她以寶貴的時間、視力與心力,重視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所寫下的珍貴思考紀錄。 我說 : 「文章蠻長的,明天我用電腦看。」 Grace 以她一貫謙虛的態度提到自己程度不好,「因為學習,才覺得看到一絲光。」 我誠心回覆她:「你是孔子最棒的學生!」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我 2018 年 3 月認識 Grace 以來的印象,然而,我們 〈哲學之語〉 在對話進行中,往往不停 追問 「為什麼」、經常「打斷」長篇敘述、總是提醒「回到」問題出發點 …. ,因此南南老師和我有時不免擔心:溫和客氣的 Grace 是否會感到「不悅」? 哲學很迷人,也很麻煩。 哲學家們的主張看似智慧之語,似乎和我們日常所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很容易被我們信手拈來,解釋成我們自己的「想法」或主張,其實我們並沒有「想」,可能只像是「成語」般,理所當然地接受而加以應用了。所以當生活中經歷某些衝突情境或例子,我們感到矛盾困惑,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真實作用或實踐, 對於自己一向堅信不疑的信念或想法竟覺得有些糊塗了! 藉此 我來 回應 一下 Grace 在討論中所舉例子或想法一些可能的關聯: 1.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結果好朋友似乎不覺得 「好」 。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蠻「好」 ,但朋友可能對於此一項目與你品味不同,或是當時有某些不相干因素 ,以致他不覺得好或回應不大好,此並不會否定你「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的「好」。 我的看法是: Grace 用這個例子來釐清「善」的概念,力道及清晰度略不足。 2. Grace 說人性本善, 因為「天生的人性喜愛美食,凡事追求美善;買菜要選新鮮食材,做菜要求自己做出的是佳餚。為人處事要求自己做到合理性和正當性,這都...
This blog promot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