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啟瑤對 Grace_/2021/10/23 「善」的討論心得的回應

當我收到  Grace_2021/10/23 〈哲學之語〉討論心得,看見長長的文字我心想:這是她以寶貴的時間、視力與心力,重視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所寫下的珍貴思考紀錄。

 我說「文章蠻長的,明天我用電腦看。」

Grace 以她一貫謙虛的態度提到自己程度不好,「因為學習,才覺得看到一絲光。」

我誠心回覆她:「你是孔子最棒的學生!」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我  2018 年 3月認識  Grace 以來的印象,然而,我們〈哲學之語〉在對話進行中,往往不停追問「為什麼」、經常「打斷」長篇敘述、總是提醒「回到」問題出發點….,因此南南老師和我有時不免擔心:溫和客氣的  Grace 是否會感到「不悅」?


 哲學很迷人,也很麻煩。

 哲學家們的主張看似智慧之語,似乎和我們日常所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很容易被我們信手拈來,解釋成我們自己的「想法」或主張,其實我們並沒有「想」,可能只像是「成語」般,理所當然地接受而加以應用了。所以當生活中經歷某些衝突情境或例子,我們感到矛盾困惑,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真實作用或實踐,對於自己一向堅信不疑的信念或想法竟覺得有些糊塗了!


 藉此我來回應一下  Grace 在討論中所舉例子或想法一些可能的關聯:

1.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結果好朋友似乎不覺得「好」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蠻「好」,但朋友可能對於此一項目與你品味不同,或是當時有某些不相干因素,以致他不覺得好或回應不大好,此並不會否定你「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的「好」。

我的看法是:Grace 用這個例子來釐清「善」的概念,力道及清晰度略不足。


           

2.     Grace 說人性本善,因為「天生的人性喜愛美食,凡事追求美善;買菜要選新鮮食材,做菜要求自己做出的是佳餚。為人處事要求自己做到合理性和正當性,這都可稱之是一種善的本性。」

我們對於  Grace所主張的理由整理解釋如下:(括弧內的字是我所加)

(每個)人天生(都)喜愛美食佳餚。

(每個)人天生(都)追求美善,為人處事要求自己做到合理性和正當性。

(美食佳餚、美善、合理性和正當性是善。)

人天生喜求美食佳餚、美善、合理性和正當性,所以人性是善。

 

我們對於  Grace 所主張提問如下

人性是指只要是人就必然具有此性質嗎?

我們知道周遭有些人不追求食物的美味,為人處事不在意美善、合理性和正當性,那麼這些人不具備此善性,所以人性不是善。

或者你怎麼知道只要是人就必然具有此善性,顯然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人。

 

好了,我說這些並非要否定  Grace 的論證來為難她,反而是肯定她。如她在  2021/10/23_〈哲學之語〉討論心得分享所提,她總是不斷反思問自己:我看見(知道)了什麼?這正是〈哲學之語〉教室對話的態度與練習的功夫,因為,重視自己思考所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而不僅僅是分享到人類智慧的資訊而已。

 

能夠聽、說、讀、寫、想,是人類珍貴的天賦,我自己因此有了存在感,感到自己存在的喜悅。而有幸遇見喜愛哲學志同道合的人,也就不亦樂乎!

 

(啟瑤 2021/11/21


請看看👉〈哲學之語〉討論「善」, Grace的心得分享 

 回到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回到哲學之語群組討論(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留言

  1. 啟瑤老師,謝謝你願意花時間,對我寫善是什麼的心得做回應。說真的,在課堂中對於自己信手拈來的生活例子的討論,就覺得不是那麼對題(討論善是什麼)。我這兩天意識到自己對於哲學思考的思維態度不夠嚴謹,因為您的提點,我看到了自己的問題,謝謝您..

    回覆刪除
  2. 「生活例子的討論」,哲學才會有用啊!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就是〈哲學之語〉的目標。一起加油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蘇格拉底對話和《哲學之語》

蘇格拉底 年輕時對天文學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它們對人類生活沒有用處。 他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 正義、美德、和智慧。 可以說,他將哲學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對理論思辨或沉思的追求,而是一種實踐。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善?” 在對話結束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足蘇格拉底的定義。大多數讀過對話的人都急於得出結論 : 這些詞語沒有定義或普遍定義。 正義、美德或善是取決於個人。   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我們在日常對話中非常鬆散地使用這些詞語,並且我們假設我們對它們的含義有共同的理解。當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受到審查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不足。這種不足只暴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不足,和我們真的不明白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觀念。 在蘇格拉底的 《 申辯篇 》 中 , 他提到了向許多人提問,包括那些以智慧著稱的人,發現他們都聲稱知道他們實際上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驕傲和自負使他們無法承認自己不知道,相反,他們對蘇格拉底生氣並誹謗他。憤怒和誹謗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死亡。從這 《申辯篇》 中我們看到,自負是自省的敵人。此外,它阻止我們成為更有知識和更好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對話者身上。他密切關注其他人所說的話。 他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並尋求確認。 只有這樣,他才能進一步問問題。他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 而是他力求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並幫助他們澄清他們自己的陳述和理解 .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提出問題 .  這也是我們 《哲學之語》 對話的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 。由 雅克·路易·大衛 所繪(1787年)。圖片出自 維基百科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在場與存在@存在感

  「存在感」是目前生活的流行用語,通常用來「非正面」描述某人的行為。例如,「他每天都要貼臉書或傳訊息,因為要刷存在感。」   以下僅摘錄 2021/11/27 《 哲學之語 》 群組討論 的幾句對話,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繼續和其他朋友們聊一聊。   Helen 首先開啟話題:「在社交團體中, 大家 聊得開心,我卻感覺無法融入,那 時 就會覺得沒有存在感。」   Nanan 問:「你所謂的存在感是甚麼?」 Helen :「在群體中自卑、沒有自信。」「在朋友或團體中聊天互動,幾句之後就無話可說,覺得被冷落、沒有存在感。」   大家 想一想,當我們使用「存在感」一詞,到底是甚麼意思? 在 《 哲學之語 》 的群組討論,此一話題同樣是借用日常使用的概念及語詞,來作為我們思辨對話的練習,並非為了尋求「存在感」定義。但是我仍然查了一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字典說明 , 提供大家參考 。 👉 存在感 Sense of presence 1. 身處特定地點或時間段的感覺。 2. 對自己當前存在的認識。 3. 對不可見實體(如上帝、靈魂等)的親近感。 4. 在虛擬現實技術中,使用者置身於模擬環境中的感覺。 Arthur 在11/27 群組討論之後 ,用心寫下精彩的心得及回響 :  👉 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另外,我有一篇「題邊話」,因討論後我正巧欣賞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原法語片名: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英語: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電影中一句對白提到「存在感」(英譯   prensence ),那又是甚麼意思呢 ? 喜歡電影的同學歡迎繼續閱讀 :  👉 我愛故我在 @ 《燃燒女子的畫像》 。 (啟瑤 2021/12/13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漢娜鄂蘭閱讀資料

  《責任與判斷》第四章    思考與道德思量   P218-219 擷取自:  《責任與判斷》,左岸文化出版 , 2008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