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疫苗vs自然免疫 (2) 我的觀點

 自從有關於開發針對 covid-19 的疫苗的討論以來,我一直在網上關注各種大學的各種出版物,這些大學在美國擁有著名的醫學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種疫苗之前,我自願在芝加哥大學做一名測試對象,因為沒有足夠的亞洲測試對象,在我收到進一步通知之前,我接種了疫苗,因此取消了我作為測試對象的資格 。根據我收集的所有信息,我認為接種疫苗是安全的。

在美國,那些鼓吹疫苗危險和自然免疫的人有明確的政治動機(主要是川支持者),對科學和政府有一定的不信任。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任何具體的證據表明,增強人的自然免疫力可以有效地預防住院和死亡。也許有一些幸運的人天生免疫力很強,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我還沒有看到任何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受到疫苗的傷害(不包括那些對疫苗有極端反應的人)。

當談到經驗科學時,我們需要檢查一些事情來確定實驗的結論是否合理或可靠。

1. 研究人員是誰,哪些機構贊助了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是否具有專業知識), 

2.樣本大小 (樣本數越少,結論越不可靠)

3.是否有對照組

4. 研究方法是否明確

5. 實驗是否可以被其他科學家重複,重複多少次。

6. 是否有在知名期刊上發表和同行評議。

這些標準可以幫助我們確定一篇論文是否科學, 結論是否正確.  如果一篇論文不符合這些標準,我們必須持懷疑態度. 

我認為那些依靠自然免疫力來抵禦covid-19的人正在冒很大的風險。 首先,一個人怎麼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自然免疫力? 其次,如何知道自己的自然免疫力足以預防感染、住院和死亡?

是否接種疫苗是個人選擇。 在做出選擇之前,需要足夠可靠知識, 併計算風險--接種疫苗的風險是否超過未接種疫苗的風險。 這一定要是理性的選擇. 


回到哲學之語 (討論日期及主題) 

 回到哲學之語討論(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留言

  1. 《哲學之語—關於判斷與相信》
    https://1drv.ms/w/s!Ap2NbGeSAFLQmGiiGlleJip2C-hn

    回覆刪除
  2. 你這篇《哲學之語—關於判斷與相信》,內容很豐富。如果《哲學之語》組員們有興趣,其中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當然哲學史也有些方案可以參考。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蘇格拉底對話和《哲學之語》

蘇格拉底 年輕時對天文學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它們對人類生活沒有用處。 他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 正義、美德、和智慧。 可以說,他將哲學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對理論思辨或沉思的追求,而是一種實踐。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善?” 在對話結束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足蘇格拉底的定義。大多數讀過對話的人都急於得出結論 : 這些詞語沒有定義或普遍定義。 正義、美德或善是取決於個人。   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我們在日常對話中非常鬆散地使用這些詞語,並且我們假設我們對它們的含義有共同的理解。當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受到審查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不足。這種不足只暴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不足,和我們真的不明白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觀念。 在蘇格拉底的 《 申辯篇 》 中 , 他提到了向許多人提問,包括那些以智慧著稱的人,發現他們都聲稱知道他們實際上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驕傲和自負使他們無法承認自己不知道,相反,他們對蘇格拉底生氣並誹謗他。憤怒和誹謗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死亡。從這 《申辯篇》 中我們看到,自負是自省的敵人。此外,它阻止我們成為更有知識和更好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對話者身上。他密切關注其他人所說的話。 他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並尋求確認。 只有這樣,他才能進一步問問題。他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 而是他力求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並幫助他們澄清他們自己的陳述和理解 .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提出問題 .  這也是我們 《哲學之語》 對話的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 。由 雅克·路易·大衛 所繪(1787年)。圖片出自 維基百科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在場與存在@存在感

  「存在感」是目前生活的流行用語,通常用來「非正面」描述某人的行為。例如,「他每天都要貼臉書或傳訊息,因為要刷存在感。」   以下僅摘錄 2021/11/27 《 哲學之語 》 群組討論 的幾句對話,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繼續和其他朋友們聊一聊。   Helen 首先開啟話題:「在社交團體中, 大家 聊得開心,我卻感覺無法融入,那 時 就會覺得沒有存在感。」   Nanan 問:「你所謂的存在感是甚麼?」 Helen :「在群體中自卑、沒有自信。」「在朋友或團體中聊天互動,幾句之後就無話可說,覺得被冷落、沒有存在感。」   大家 想一想,當我們使用「存在感」一詞,到底是甚麼意思? 在 《 哲學之語 》 的群組討論,此一話題同樣是借用日常使用的概念及語詞,來作為我們思辨對話的練習,並非為了尋求「存在感」定義。但是我仍然查了一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字典說明 , 提供大家參考 。 👉 存在感 Sense of presence 1. 身處特定地點或時間段的感覺。 2. 對自己當前存在的認識。 3. 對不可見實體(如上帝、靈魂等)的親近感。 4. 在虛擬現實技術中,使用者置身於模擬環境中的感覺。 Arthur 在11/27 群組討論之後 ,用心寫下精彩的心得及回響 :  👉 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另外,我有一篇「題邊話」,因討論後我正巧欣賞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原法語片名: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英語: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電影中一句對白提到「存在感」(英譯   prensence ),那又是甚麼意思呢 ? 喜歡電影的同學歡迎繼續閱讀 :  👉 我愛故我在 @ 《燃燒女子的畫像》 。 (啟瑤 2021/12/13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漢娜鄂蘭閱讀資料

  《責任與判斷》第四章    思考與道德思量   P218-219 擷取自:  《責任與判斷》,左岸文化出版 , 2008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