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為何要三思而後傳

三思而後傳,並非想三次:「我要不要轉傳?」、「我要不要轉傳?」、「我要不要轉傳?」而是:   思考  1.      我看到或收到的這篇文,是否來自「內容農場( content farm )」? 出自內容農場(請點進 維基百科說明 )的文章,也有很好有憑有據有出處有原作者姓名的學術論文,但通常是更多不負責任的拼貼,其中夾雜不辨真假的資訊,並且刻意使用(虛擬)作者似乎是親身經驗見證的敘述或連接語,並引述或提出名人權威或偽專業,來言之成理加強可信度。   《鹿鼎記》有一個說謊高手韋小寶,他講謊的技巧 , 是說九句人人都能判斷為真的真話,聽者自然而然相信第十句假話 。   韋小寶的目的是讓對方相信那句假話,內容農場的文章並 不 在乎 真假 ,在乎的是「點閱率」,以獲取金錢或政治社會影響力等利益。   思考  2.      我是否願意花時間並且有能力求證此網路訊息內容的真假?   現在有不少「打假特攻隊」、「訊息查證中心」 …. 等,你可以複製收到文章的標題或一小段內容,加上「,假消息」或「,錯誤」, google 看看,有時會發現幾年前已證實為虛假的訊息文章,仍以「我上週參與 XX 講座 ….. 」的文字版型轉傳中。   思考  3.      若有人讀到並相信此則轉傳的訊息或文章,是否 可能危及或損傷 她的 生命 健康?   分享養花蒔草的資訊, 花草枯萎時傷心的只有黛玉。分享養生或練功資訊, 我們都知道,適合你的,未必適合我。   轉傳 不要打新冠疫苗 的資訊,我們怎麼知道,她會不會只是不打疫苗,並未努力加強自身免疫力?或是,她努力了,偏偏免疫力就是高不起來?   最後,我說說為何 《哲學之語》, 要一起閱讀討漢娜.鄂蘭〈思考與道德思量〉中的一 段短文 。 ( 閱讀資料連結 )   鄂蘭這篇文章開頭談到她觀察納粹黨衛軍中校艾希曼( Otto Adolf Eichmann ,請點進 維基百科說明 )於 1961 年在耶路撒冷受審時,面對自己罪行的指控,表現得並不是個凶神...

漢娜鄂蘭閱讀資料

  《責任與判斷》第四章    思考與道德思量   P218-219 擷取自:  《責任與判斷》,左岸文化出版 , 2008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在場與存在@存在感

  「存在感」是目前生活的流行用語,通常用來「非正面」描述某人的行為。例如,「他每天都要貼臉書或傳訊息,因為要刷存在感。」   以下僅摘錄 2021/11/27 《 哲學之語 》 群組討論 的幾句對話,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繼續和其他朋友們聊一聊。   Helen 首先開啟話題:「在社交團體中, 大家 聊得開心,我卻感覺無法融入,那 時 就會覺得沒有存在感。」   Nanan 問:「你所謂的存在感是甚麼?」 Helen :「在群體中自卑、沒有自信。」「在朋友或團體中聊天互動,幾句之後就無話可說,覺得被冷落、沒有存在感。」   大家 想一想,當我們使用「存在感」一詞,到底是甚麼意思? 在 《 哲學之語 》 的群組討論,此一話題同樣是借用日常使用的概念及語詞,來作為我們思辨對話的練習,並非為了尋求「存在感」定義。但是我仍然查了一下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字典說明 , 提供大家參考 。 👉 存在感 Sense of presence 1. 身處特定地點或時間段的感覺。 2. 對自己當前存在的認識。 3. 對不可見實體(如上帝、靈魂等)的親近感。 4. 在虛擬現實技術中,使用者置身於模擬環境中的感覺。 Arthur 在11/27 群組討論之後 ,用心寫下精彩的心得及回響 :  👉 我那不存在的「存在感」啊,祢究竟在哪? 另外,我有一篇「題邊話」,因討論後我正巧欣賞了《燃燒女子的畫像》(原法語片名: 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英語: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電影中一句對白提到「存在感」(英譯   prensence ),那又是甚麼意思呢 ? 喜歡電影的同學歡迎繼續閱讀 :  👉 我愛故我在 @ 《燃燒女子的畫像》 。 (啟瑤 2021/12/13 )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  

計算得分及總分說明

  〈得分計算〉 第 3.5.8.9.10 題要反過來計算 分數, 選 1 = 非常同意 記成 4 分 ,選 2 記成 3 分。 其他題依照所選 同意 1.2.3.4 計分 ,再 全部加總 。   〈總分說明〉 10-15 分:自卑者 你對自己缺乏信心,尤其是在陌生人和上級面前,你總是感到自己事事都不如別人,你時常感到自卑。   16-25 分:自我感覺平常者 你對自己感覺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不好。你在某些場合下對自我感到相當自信,但在其它場合卻感到相當自卑。   26-35 分:自信者 你對自己感覺十分良好。在大多數場合下,你都對自我充滿了自信,你不會因為在陌生人或上級面前感到緊張,也不會因為沒有經驗就不敢嘗試。   36-40 分:超級自信者 你對自己感覺太良好了。幾乎在所有場合 中 ,你都充滿自信,甚至不知道什麼叫自卑。 回到 自信心自我檢測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討論 ( 心得 及記錄 ) 返回頁首  

自信心自我檢測

  以下 10 個問題 , 無須思考太多 , 輕鬆憑著印象依照同意的程度 , 依序記下 1.2.3.4 等數字 , 全部答完再看下一頁計算得分及總分說明 。   1 = 非常同意 , 2= 同意, 3= 不同意, 4= 非常不同意   〈問題〉 1. 我認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至少基本上是與別人相等的。 2. 我覺得我有很多優點。 3. 總括來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 4. 我做事的能力和大部份人一樣好。 5. 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值得驕傲。 6. 我對於自己是抱著肯定的態度。 7. 總括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 8. 我希望我能夠更多的尊重自己。 9. 有時候我確實覺得自己很無用。 10. 有時候我認為自己是一無是處。 答完問題 看下一頁 👉    計算得分及總分說明  回到 哲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群組討論 ( 心得及記錄 )   返回頁首  

啟瑤對 Grace_/2021/10/23 「善」的討論心得的回應

當我收到   Grace_ 2021/10/23 〈哲學之語〉討論心得 ,看見長長的文字我心想:這是她以寶貴的時間、視力與心力,重視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所寫下的珍貴思考紀錄。   我說 : 「文章蠻長的,明天我用電腦看。」 Grace  以她一貫謙虛的態度提到自己程度不好,「因為學習,才覺得看到一絲光。」 我誠心回覆她:「你是孔子最棒的學生!」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是我   2018  年  3 月認識   Grace 以來的印象,然而,我們 〈哲學之語〉 在對話進行中,往往不停 追問 「為什麼」、經常「打斷」長篇敘述、總是提醒「回到」問題出發點 …. ,因此南南老師和我有時不免擔心:溫和客氣的   Grace 是否會感到「不悅」?   哲學很迷人,也很麻煩。   哲學家們的主張看似智慧之語,似乎和我們日常所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很容易被我們信手拈來,解釋成我們自己的「想法」或主張,其實我們並沒有「想」,可能只像是「成語」般,理所當然地接受而加以應用了。所以當生活中經歷某些衝突情境或例子,我們感到矛盾困惑,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真實作用或實踐, 對於自己一向堅信不疑的信念或想法竟覺得有些糊塗了!  藉此 我來 回應 一下   Grace 在討論中所舉例子或想法一些可能的關聯: 1.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結果好朋友似乎不覺得 「好」 。 「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蠻「好」 ,但朋友可能對於此一項目與你品味不同,或是當時有某些不相干因素 ,以致他不覺得好或回應不大好,此並不會否定你「好東西想和好朋友分享」這行為的「好」。 我的看法是: Grace  用這個例子來釐清「善」的概念,力道及清晰度略不足。             2.      Grace 說人性本善, 因為「天生的人性喜愛美食,凡事追求美善;買菜要選新鮮食材,做菜要求自己做出的是佳餚。為人處事要求自己做到合理性和正當性,這都...

〈哲學之語〉討論「善」_ 2021/10/23 Grace的心得分享

2021/10/23 在〈哲學之語〉的群組語音教室,很快的兩個小時匆匆的過去,我再三的反思,問自己: 我看見了 什麼 ?   今日主題:善是什麼 ? 什麼是善 ?   想到此我自然反思什麼是善,那麼什麼是人性本善呢?   喜歡靜的人 , 只要在安靜的環境,就有能量可以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得到效率。   害怕安靜的人喜歡熱鬧 , 在人多的場合感覺能量源源不絕,精神上感覺越來越旺盛。   這都是天生本性。 人人愛美食,我相信這是人天生的本性,在台灣常常見到排隊長龍,等著吃美食,相信這是人的共通性。 也有人的人性是重禮和重義的,凡事自我要求的是合理和正當,這不也是天性嗎?   所以天生的人性喜愛美食,凡事追求美善;買菜要選新鮮食材,做菜要求自己做出的是佳餚 。 為人處事要求自己做到合理性和正當性,這都可稱之是一種善的本性。   所以我的結論是人性是善的。   ●●●●● 而什麼是善呢?這是我們今日的課程探討的核心。 我安靜的思考,整理出下面我學習到的重點。   ●釐清問題 先弄清楚什麼是善,善要談什麼?   •• 孟子言:仁義禮智信 在我們家族祖父給兄弟的命名中,每個人都有這幾字其中的一個字。 我曾經深入探討它的意思,發現是孟子所言,宗旨是期許後代對於善的發揮。   ●求真的態度 思考直入問題核心的態度   〈哲學之語〉的兩位老師指導我們,思考該重視的是要學習分析自己的想法並且去了解自己 是 怎麼想的,然後再去看別人是怎麼想的。 這個部分,挑戰了自己知識的寬廣度和思考的深層度,這是我今天對自己的發現。   ● 批判的態度 critical attitude 知也無涯,求知的領域無限寬廣,這個時候即使想要求知,也必須培養知所選擇和對所得到的知識的質疑的態度。   ●重新看問題   ••從起心動念••到••結論的深入思考   什麼是善? •從動機看善 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提升自我的價值感,不該歸類是善。   •從結果看善 經過南南老師的提點,更加深入的看懂。 不忍於看到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