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uman beings created religions out of their need to know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human beings, They also created religion to mee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 so that they don't feel helpless when facing adversities. All established religions aim to relieve human suffering. 2. Religion grows out of human helplessness. It offers human beings hope that life will be better. It gives answers to questions which are not answerable by other cultural phenomena, such as sciences. 3. Religion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a powerful one. From time immemorial, human beings are not without religion, regardless of what form it takes. Religion regulates human lives, thoughts, and actions. Historically, religion has dominated human lives. 4. To accept a given religion as one's own, one has to be moved emotionally by it. No amount of intellectual arguments can convince a person to accept a given religion. 5. Religion gives human beings truths which it claim...
蘇格拉底 年輕時對天文學和形而上學很感興趣。 後來他發現它們對人類生活沒有用處。 他把注意力轉向人類最關心的事情 — 正義、美德、和智慧。 可以說,他將哲學帶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對理論思辨或沉思的追求,而是一種實踐。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什麼是正義?” “什麼是美德?” “什麼是善?” 在對話結束時,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滿足蘇格拉底的定義。大多數讀過對話的人都急於得出結論 : 這些詞語沒有定義或普遍定義。 正義、美德或善是取決於個人。 他們沒有認識到的是,我們在日常對話中非常鬆散地使用這些詞語,並且我們假設我們對它們的含義有共同的理解。當我們對它們的理解受到審查時,我們的理解就會變得不足。這種不足只暴露了我們自己的思維不足,和我們真的不明白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觀念。 在蘇格拉底的 《 申辯篇 》 中 , 他提到了向許多人提問,包括那些以智慧著稱的人,發現他們都聲稱知道他們實際上不知道的事情。他們的驕傲和自負使他們無法承認自己不知道,相反,他們對蘇格拉底生氣並誹謗他。憤怒和誹謗最終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死亡。從這 《申辯篇》 中我們看到,自負是自省的敵人。此外,它阻止我們成為更有知識和更好的人。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我們看到蘇格拉底很少提出自己的觀點,他的注意力在他的對話者身上。他密切關注其他人所說的話。 他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並尋求確認。 只有這樣,他才能進一步問問題。他不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 而是他力求理解他人所說的話並幫助他們澄清他們自己的陳述和理解 .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真正理解他們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提出問題 . 這也是我們 《哲學之語》 對話的方式 。 蘇格拉底之死 。由 雅克·路易·大衛 所繪(1787年)。圖片出自 維基百科 回到 哲學之語 ( 討論日期及主題 ) 回到 哲學之語討論 (心得及記錄) 返回頁首